苏州

当前选择:苏州

当前位置: 苏州学大教育 > 苏州资讯 > 苏州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06 21:18:47

我们所学习的初中的化学还是很基本的,在高中的时候的化学知识就会比较的难,我们一定要记住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关键。下面小编将给大家的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的教案,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参照着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2.了解元素的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质量很小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这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将“核外电子排布”填入板书结构图中预定的方框内,板书设计见后)

【讲述】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各电子的能量高低不同,决定它们运动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那么,怎样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区域不同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

生:(自学)

【讨论】自学教材后,请大家讨论上述问题。

师:通常用什么方式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的远近呢?

生:电子层。

【讲解】电子层是用来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电子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叫三、四、五、六、七层……这样,电子可以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板书】把“分层排布”填入板书结构图中预定方框内(其余略)。

【讲述】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的排布以后,我们就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讲解】投影显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8表示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即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也是最外层)上有个电子。

(把上述讲解中的要点(原子核、电子层、电子数)填入板书结构图中的方框内。)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出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用不同颜色标出,便于学生观察)。

【投影】(出示研讨题)观察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请思考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引导学生扣住观察要点“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悉心观察。

【讨论】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观察中收集的信息,争议辨析,统一认识。

师:请几位同学紧扣研讨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生:(全班争议,最后趋于统一的认识。)

【小结】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这种结构叫稳定结构。当然,稳定是相对的,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板书】(把小结中的要点填入结构图中的方框内。)

【讲述】由此可见,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知识,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不同的化合物的。

〔评注:利用投影显示、挂图展示、板书等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能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引言】钠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相互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反应过程如投影所示。

【投影】从活动胶片投影演示可以看出,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

【观察】引导学生按活动胶片投影程序观察原子变成离子时最外层电子转移的变化情况。

师: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讨论后再回答。)

【讲解】当钠跟氯气反应时,气态钠原子最外电子层的l个电子转移到气态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去。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变成带l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就形成氯化钠。

【小结】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填入结构图中方框内)

【讲述】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引言】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中,讲到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氢气和氯气是怎样化合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并完成练习题(用幻灯投影练习题)。

在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______结合在一起。由于______原子对电子对的吸引力比______原子稍强些,使电子对偏向_____原子,使______原子一方略显______电性。电子对偏离______原子,使______原子一方略显______电性。作为分子整体仍呈电中性。

生:(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师:投影显示上述填空的答案。

生:同学相互批阅,校正答案。

【讲解】氢元素和氯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双方原子只能各提供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该电子对能满足氢、氯两种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而形成氯化氢分子。氯化氢等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板书】共价化合物(填入结构图中方框内)

【练习】(幻灯投影练习)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____个。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电子而变成______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不少于______个。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电子,变成______离子。由______、______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______,如______、______。以______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______,如______、______。

生:(思考,完成练习。)

师:(以每小组纵行为序,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答题竞赛。)

生:按练习中填空顺序回答(迅速且准确者为优胜)。

师: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元素的原子相遇时,既可以由得失电子的方式形成离子化合物,也可以由共用电子对的方式形成共价化合物。一般说来,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数是离子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数是共价化合物。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初步知识,了解稀有气体元素原子、金属元素的原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知道元素的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粗略地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定义及其形成原因,为学习下一节课打下基础。

〔评注: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大纲的教学要求,不能任意拔高,本课执教者已注意这一点。〕

【预习】自学化合价。

【作业】课本习题(略)。

教学说明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学生刚学过原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的启蒙教学。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本节课较好地运用“启发一讨论”教学法的动态活化的教学程序,利用投影、挂图,构成多维直观教学,巧妙地将“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微观粒子运动状态”在教和学的动态平衡中融为一体,顺利地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核外电子排布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形成原因的大致印象。

以上给大家提供的是相关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教案,大家可以认真的看看上面的教案。希望以上的资料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