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州之后就一直寄住在姑姑家,在父亲众多兄妹的子女中,这个姑姑排行老幺,所以我和姑姑年龄相差并不大,闲暇之余和姑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她们兄弟姐妹小时候的那些事,也会谈到和表弟表妹我们这代人的一些事。
爸爸姑姑他们那时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在农村,每天待在学校的时间就那么点儿,放学后做的 最多的就是姐姐带着妹妹翻过屋后那个高高土坡,然后在那条宽宽的农用渠河堤上给家里喂的骡子(还是驴子)割草,爸爸要做的是在家把牲口圈里的骡子牵出来, 栓到院门外专门的桩子上,然后再去清理牲口圈里地上的牲口粪便还有那些骡子吃草料时甩出去的部分草料,清理完以后还要用担子挑一些沙土在牲口圈里地上撒满 一层。写作业基本上就是晚饭后才会有时间去写。那时候,爷爷因为工作常年在外,家里所有活计都落到奶奶一个人身上。要伺候因为摔伤行动不便的太奶奶,还有 二十多亩水稻田,还有家里养的那些家禽牲口什么的,所以对于爸爸姑姑他们的学习根本就顾不上。作业有没有写完?课本知识有没有学会?连问都顾不上问的。而 姑姑他们从小就因为生活的环境所传递给自己的潜意识就:“你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你有你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你在享受这个家庭所带给你的爱和温暖同时,你也 应该为这个家庭付出你的爱。至于学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认真也好,随意也好,但不管如何选择,最终选择的结果都将是你所必须承受的。”像这些奶奶也只 是通过日常的生活中那些微可不计的小事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奶奶的五个孩子四个大学生,在农村当时算是很不错的了。
然后再说说我这小一辈儿孩子所感受到来自家庭氛围带给自己的影响。我姐弟三个,上小学时候妈妈也经常偶尔会检查我们姐弟的作业,不时的还会给我们听写课后生字什么的。偶尔也会让我们帮忙做点家务之类,如果 想偷懒的话说一句:我作业还没写完呢。借此来逃避劳动。上初中以后妈妈似乎对我们的学习就不怎么过问了。用我姑姑的话说就是:“大嫂,你对他们仨还真放 心,学习连问都不问的。”我妈的回答是:“你问他干啥,他要学的会,不用问;他要学不会,不是有你和咱姐在(二姑和大姑分别教高中语文和数学)。问多了, 他心里也烦。”父母从来没有对我们姐弟三个的学习上干涉太多,给的最多的就是鼓励和支持,还有信任。属于那种完全把空间交给你,由你自由去发挥去选择。最 多也就是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比如:选报专业时,父母会就时下的社会就业热点结合长远发展趋势做出分析,然后给我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但最终的选择还是自己 决定。父母说的很清楚:将来的路还是要你自己走的。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要考虑清楚的是你的选择所带给自己的各 种影响,自己要全力承担。现在回头来看看姐弟三个,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划稳步前进。这完全得益于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的 独立性,不仅是学习工作的独立,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独立。
最后再絮叨絮叨“00后,10后”(2000年后及2010年后生的孩子),两个姑姑家的孩子都是“00后”一个小学四年级,一个小学三年级。在姑姑家住 了也有一段时间了,孩子每天的作业几乎是姑姑的作业,孩子写多久姑姑就在旁边陪多久,在家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仝,今天的读书任务完成了吗?”“仝,这个 写的不好,那个算的不对……
我和姑姑说:你就只管放手让他自己去写去做,写的不好,回学校自有老师会给他讲解指正,这样的话一则会让学校老师认为学生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二则你 这样会让他过分依赖你,对他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姑姑也同意我的观点,可是又实在无奈,学校的同学都这样,一家就一个孩子,班里45名学生一多半孩子的 妈妈都是专职妈妈,不做别的就只是每天接送孩子,陪孩子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孩子累,家长忙。
时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家长们也越来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和自我意识的影响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怎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正确最为有利,也是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他应用的成长空间, 但家长对于这个成长空间的把握就需要家长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自控能力,明辨能力……把握好对孩子放手的尺度,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又相对独立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独立面对,独立承受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独立的去思考、选择、面对、承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始终又围绕在自己的身边。
苏州学大教育苏文校区:张朝阳
转载自学大教育江苏站(www.xueda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