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全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古典诗词的特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把握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古诗的意境是教学关键,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古诗意境进行教学,才能挖掘古诗的艺术价值,把握其艺术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我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
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意境教学策略
(一)诵读-贯穿审美的各个环节。
由于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是和声音分不开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声调的抑扬起伏,音韵的和谐悦耳,节奏的缓急匀称,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乐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
通过诵读,诗的韵律、节奏、语意传导入心灵,唤起读者头脑中早已储存的审美情绪,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共鸣,形成直觉性的美感。只有通过朗诵,才能使诗歌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以朗诵作为鉴赏手段,通过朗诵扫清语音、语义的障碍,品味语言的肌 质,感受意境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让朗读贯穿审美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MVC:PAGE] (二)分析诗人感情,把握诗歌构思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人感情发展线索,对把握诗歌构思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清照的《声声慢》 ,由内心的空虚写到了孤苦的处境,最后极言心情之悲怆,悲苦之情层层深入,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的孤寂,与南渡后对家国的无限忧虑。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他们对诗歌情感独特的理解。
诗歌的意义是丰富的,它本身包含了对它进行多种读解的可能性。然而如今许多教参甚至是教材本身都习惯把诗歌的思想内涵以定论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且对其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
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改变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投入到审美对象之中,从而理 解诗歌的情感。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让学生自由讨论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有的认为诗歌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 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有的则认为“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我对两种言之成 理的理解都认可,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展开联想和想象,开拓诗词意境。
作者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像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现行的诗歌教学,有时会忽视意象的描述功能。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沉浸到诗人所创 设的意象中去品味诗歌意境,而是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世界、去看待诗歌。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或做繁琐的、过细的考证, 其结果是抹灭了诗的美感,引发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失去了审美知觉。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立足意象,引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 境。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描绘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 面。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对作品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